联系方式

  • QQ:99515681
  • 邮箱:99515681@qq.com
  • 工作时间:8:00-21:00
  • 微信:codinghelp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其他

日期:2023-06-02 07:10

进入21世纪之后,当代文学发展史的书写重心,较之以往有了新的变化。若以世纪更迭为限,可将当代文学从时间上分为两个阶段,之前的几十年为当代文学的政治过渡期和多元发展期;而自21世纪以来的文学通常被称为“新世纪文学”。翻开21世纪出版的文学史,会发现编写者对文学发展史的书写,最后总会有一章是用来描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现状的,编写者一般为本章命名——“新世纪文学”。樊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012)、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2009)中均设有此章。“新世纪文学”这个文学概念最初来自《文艺争鸣》杂志专栏和“新世纪文学与文学的新世纪”学术研讨会,目前已获学界普遍认可。然而“新世纪”文学又不仅仅是一个用时间来命名的文学分期,它有着大不同于20世纪文学过渡期与多元期的鲜明发展特色。黄浩提出“后文学时代”这一概念,来对“新世纪”文学的这种特色作注解。他认为21世纪带来的文学时代变化使我们固有的“文学史观正在失去意义”1。而这种文学的时代变化是数字媒体、网络科技、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带来的,以往的文学史书写要素在后文学时代已经发生新变: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二要素凸显出来,逐渐超越了传统文学史围绕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文本研究、作者研究、读者接受、文学现象思潮研究的书写模式,成为当代文学发展史书写的两大核心要素。


一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现实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成熟、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学进入后文学时代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文学样式泛化,其社会功能也发生新变。文学作为人学,其在传统社会中“文以载道”“文以传道”“经国大业”等社会智性、德性文化功能已逐渐弱化。在当代科技理性统摄一切的社会发展模式中,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专业化的同时也趋于边缘化。狭义的文学仅以一门智性专业的身份被设置于教育课程体系中,失去其传统的综合性教育功能。文学虽然还在教育体系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囿于其社会直接经济价值的普遍缺失,其自身社会价值也无法在公众评价视野中获得普遍认可。


(一)后文学时代文学样式的泛化

进入后文学时代以后,文学自身的样式与传统的文学形式相比,出现泛化现象。传统文学史对文学体裁进行“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的划分标准,在面对今天的文学实情时,都处于失语状态。网络科技信息化时代不仅给社会生产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也大大地革新了文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仅是作家的创作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作家向市场靠近,转变为网络“写手”,文学文本自身的存在方式也突破了以往纸质书籍存在的局限,网络写作成功借助网络技术工具和空间,创作过程和传播途径都依赖网络,以电子书的形式存在、传阅,参与知识经济的资本运作,只有最终赢得网络消费读者认可的文学文本才有资格获得纸质出版的机会,参与进一步的市场利润角逐。当然,纸质文学文本并非电子文学文本参与知识经济运作的首要手段,大型网络影视剧对文学的改编拍摄、同款手游的制作、动漫制作以及有声读物和音频平台的繁盛发展才是新时代文学抢占消费读者阅读市场的利器。特别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深受疫情下“宅经济”影响,网络文学写作大军增员迅速,各样式文学成为全媒体运营,跨界融合的主力军,这既满足了消费读者全方位的精神需求,也传达出新世纪文学样式在知识经济运营下巨大的包容力和泛化趋势。


(二)后文学时代文学的社会娱乐功能凸显

后文学时代文学的核心社会功能与以往相比,教化功能大大削弱,审美娱乐功能凸显出来。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在《论语·阳货》中用兴、观、群、怨来描述诗歌的作用,这是从认知、教化、审美娱乐角度对文学社会功能的概括。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在《诗艺》中倡导文学应该寓教于乐,认为“诗人的目的在于教益或在于娱乐,或者诗人在诗中使娱乐和教益相结合”2。可见,对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的认可自古就有,并非一件阳光下的新鲜事。然而细究之下,就会发现无论是孔子的“诗可以兴、观、群、怨”,还是贺拉斯的“寓教于乐”,都是从诗歌自身或诗人自身的创作视角出发来阐发诗歌的审美娱乐功能。甚而,我们可以从贺拉斯的“寓教于乐”中推演出文学娱乐功能从属于教化功能,即娱乐为辅为工具,教化为主为目的,这也成为后世在衡量文学价值时重教化轻娱乐的滥觞。由于“文学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评价的标准,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主体进一步的文学接受活动和文学价值评价活动”3。所以,当下的文学史对后文学时代文学所凸显出来的社会娱乐功能在态度上与以往社会相同:否定多于肯定。对于“新世纪”文学富有社会娱乐功能的积极面,缺乏辨识和乐观精神,在文学史书写上也是一笔带过或直接忽略。由上可知,在以往传统社会中,当文学作为传道授业的重要渠道时,文学的娱乐功能只是一种工具性的辅助功能,进入后文学时代后,在教育体系中自有德智二育去承担传道授业的主功能,而文学肩负的传道授业功能相对大大减弱;随着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工作环境的高压也逐渐入侵日常生活,使得人们的精神始终处于紧绷压抑状态亟待释放,这个时候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得以凸显出来,满足人们缓解精神压力的需求和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


(三)后文学时代文学的市场化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大潮中,文学作为文化知识的组织元素,也不可避免要深陷其中。借着网络科技和数字媒体的东风,当代文学的诸要素无论是创作主体、文学文本、传播阵地还是读者受众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紧随知识经济大潮,日趋市场化。


后文学时代文学的市场化趋势,从其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是文学积极融身于时代经济的表现,主要受文学社会审美娱乐功能的时代需求所驱动使然,对于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重建精神生态,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极具积极意义。虽然受市场经济自身趋利化的影响,引领21世纪文学主流的网络文学从作家创作目的、文本风格内容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迎合读者阅读嗜好、迎合读者消费偏好等市场经济逐利问题。庞大的网络写手群的出现、自媒体创作主体主播们的大量涌现、依靠大数据统计炮制文学文本的出现等诸如此类的均是后文学时代文学市场化的伴生问题,但是这些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利因素均可以通过政府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加以控制,引导其积极健康发展。所以,对文学的市场化趋利行为,我们要予以正确认识,打破“铜臭害诗”2的传统偏见,不仅将之与自由资本主义初期出版业商业化的自发逐利行为予以区别,也要与资本化文学一味迎合人们低俗趣味、损害人们感受力的媚俗倾向相区分。后文学时代的文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其促动经济增长、丰富人们精神文化娱乐的层面,又要加强文学市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


二后文学时代文学史书写要素之新变——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

以往的文学史书写非常看重历史时期叙述上的连贯统一性,我们很难相信有什么事物的出现能够一夕之间就让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这种内在的连续性。然而,网络信息技术问世、数字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几乎一夜之间就给文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对作者来说,以往要发表作品需要联系出版社,要得到初步认可作品才能发表面世,其中种种波折一言难尽,最终束之高阁的更是屡见不鲜。但在网络世界里,发表本身似乎变成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只要你在平台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随意发表。至于传统靠纸质书籍流传阅读的方式更是为网络读者的电子点击阅读所取代,阅读量一夕之间就可以成千上万,在各大文学原创平台上,靠点击率排行榜快速封神的写手也比比皆是。而这种网络传播的量几乎是传统的出版销售量无法想象的。在网络平台上,传统的作家转变为网络写手,人人渴望成为签约作者,文学也由创作降为写作,成为写手群体谋生谋利的手段,作者也不再是穷作家,甚至有剧作家凭借剧本收入跻身福布斯富豪排行榜。读者进行文学阅读时也不再抱着神圣敬畏之心,因为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一种随处随手随时可得的商品,可阅可观、可听可参与。在后文学时代里,读者付费阅读的消费行为大多是为了缓解高强度工作压力带来的负面紧张情绪,维持心理的健康平衡以及弥补由现实生活缺陷带来的心理落差。所以,后文学时代对文学史的书写就必须正视科技经济发展给文学带来的断裂性变化,突出当代文学发展史中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这两个时代新兴元素。


(一)读者转向消费读者的时代新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数字媒体和网络科技的运作下,文学的创作手段和传播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人类的文学生活进入后文学时代的信息化模式之中。传播的即时性导致了以往的“慢”文学失去读者市场,读者的需求直接引导了文学的时代变革,消费读者出现。文学作品批量制作、海量出现,风格内容也不再囿于某种思潮,文本“海量”“过剩”供应,既可以满足不同读者不同的阅读口味;而以文学文本为武库衍生出来的网络视听、阅读平台、影视媒体等传媒工具的无限传播带来各种类型的文学变式产品,则可从视听、参与互动的层面上弥合各文化、年龄层次“读者”的需求,彻底打破了过往文学单向传播的受众被动状态,在后文学时代中,消费读者从某种意义上成为文学发展的主宰,享有完全的自主选择权。


(二)消费读者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重点

早在20世纪末,学者在文学价值论领域中提出了“应然”和“实然”的概念。“应然”指的是接受主体对文学价值的理想期待;“实然”则是指文学作用于读者的实际现实作用。由此可见,“应然”和“实然”都是文学价值论从文学接受主体也即读者的角度来衡量定位文学价值的一种认知活动,人们在世纪之交对文学价值观关注的这种读者视角的转变也恰恰反映了读者作为阅读消费主体在文学批评要素中地位的凸显。此前的文学价值论不仅包含读者的接受视角,还包括从作者的主体创作角度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定位。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发生急剧变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而人们文学价值观和文学批评四要素的时代变动也必然反映在对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但是,文学投身市场浪潮,受市场经济趋利影响,必然会泥沙俱下,这个时候文学批评的作用就要发挥出来,像杨义所言,要及时“为当今文学洗个脸”4,在文化产业化的时代风浪中爱护文学的声誉。


(三)网络无限传播取代传统纸媒

无限传播,在这里有三重含义。首先指的是,文学阅读以网络空间为传播渠道在读者领域所能达到的时间上的快捷性和读者占有量上的绝对优越性,这是相对于传统文学纸媒传播的局限性而言的。其次,是指文学样式转换上的无限可能性。后文学时代的文学,与传统纸媒传播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传统表现样式相比,拓展迅速、琳琅满目。大致而言,文学样式的拓展基本上是以网络文学为最初基点,向大众娱乐领域迈进。最成功当属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可以在卫视平台与视频平台之间同时或者轮番推送,最大广度占有读者受众群体。当然能够达成这种无限传播的因素很多,除了文学作品本身的适宜性之外,影视传播的受众广度也受剧本改编、导演水准、演员的选角以及后期制作等因素影响,这些又都会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后期传播。最后,是自媒体文学的全民性和“作者”自身的文学化。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即兴文学创作出现全民化倾向,创作的内容也日益生活化、娱乐化,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作品多是如此。自媒体给人人都提供了成为“作者”的潜在机会,让人人都拥有自我塑造、文学化商品化的可能,这也正是娱乐圈顶流们能够卖“人设”创造商业价值的原因所在。


可见,文学在后文学时代中的种种现实情态比之以往社会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文学发展史书写需当正视这些新的变化,善于总结新的原则和价值。特别是要注重知识经济背景下传统单向读者向消费读者的转变,传统作家转向网络签约作者的泛化,传统纸质载体向无限传播的转变,这是当代文学发展史书写的核心要素。


三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学史书写意义

历史永远是持续向前发展的,我们的文学史书写中一直有一个无可回避的要素,那就是对历史、对文化传统的追溯;不能想象没有“根”而空降下来的任何现实,我们渴望借传统文化之根来确定自身的文化身份与民族特色。目前,现有的当代文学史对新世纪文学部分的书写还是停留在20世纪书写围绕着文学思潮或更迭或混杂的思路,以“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底层写作”“整体性”“宏大历史叙事”等标签去分流、选取、评述作家作品,关注的依然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精神厚重感,或者说对文学史的书写仍然是严肃文学的专利场,而对随着文学市场化出现的以庞大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大众文学却视而不见,吝啬笔墨,对后文学时代的文学更是从整体上持批评否定立场,称之为“倾斜的文学场”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1999)、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99)都是本世纪前出版的,自不必苛求。而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2005)也因起步较早,在编写上只是规划到上世纪末,基本没有涉及新世纪文学,其编写中虽然看到了网络作为时代标志在大众文学传播上所发挥的作用,但同时受网络文学新兴时与传统纸媒的权威传播相比尚处下风的事实所限,没有涉及到此后十年文学发展以网络文学为初始点进行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一体式传媒平台无限传播的前景。可见,既往的文学史编写告诉我们:隔着一段时间对既定文学历史的书写往往是精彩生动的,但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学现实的把握却容易力不从心。这也是唐弢“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真正含义,身处其中,面对浮光掠影、变化频仍的当下文学现象,学者是无法自我抽离,以冷静从容的心态来整理文学史的。文学史的书写要以文学事实的相对稳定为基础,“一切历史事实,只有经过时间过滤和实践检验,才能为写史提供可靠的史料基础”6,这也正是当前所有文学史对当下发展史的书写规划到十年之前的缘由,隔着十年的时空,也显示出编写者希望能以客观公正的心态来评述整个文学史貌的一种努力。


以往的当代文学史,更多关注的是文学对现实的书写,比如作者、比如思潮、比如文学作品的道德性和家国关怀等等,总之文学史通常是严肃文学的天下,而大众文学一直都是亚文学,在文学史书写中不是被一笔带过就是被完全忽略。然而,21世纪文学的代表网络文学,其文学生产力的革新,首先打开的就是大众文学的领域。特别是文学受时代物质生产革命的影响巨大,网络科技的兴起几乎一夕之间打破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方式,21世纪文学在生产力上也随之发生革新。以往文学史书写现实这一要素在后文学时代的文学事实面前,往往处于断裂、失语状态。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大改观,网络文学中大众文学虚拟书写一统天下的局面近几年已被打破,《2021-2025年中国影视剧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2019-2020年度网络文学IP影视剧改编潜力评估报告》都显示近年来网络文学中的现实主题写作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越发密切,网络文学的社会属性也日益突出,成为当代文学发展史书写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而支撑网络文学发展的两大要素——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反映的正是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生活给文学带来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深刻变革。这是考察迄今“新世纪”文学发展的核心线索,所以,理清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在新世纪文学发展中的根本性脉络,对准确而有效地书写当代文学发展史有重大意义。


(一)消费读者——后文学时代文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后文学时代,传统文学的读者已经转变为市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消费读者,这是新世纪文学发展最大的文学事实。“1992年提出中国社会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文学体制的改革也作为一项文化政策直接提了出来。”7市场经济改革给文学体制改革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文学也逐渐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就是以消费为导向,在文学发展机制中,就是作者创作要以读者消费为导向。这一体制改变使得文学得以从家国的政治责任中解脱出来,也直接推动了作家创作的市场化转型发展,而读者作为文学市场的消费主体,成为控制文学市场的直接指挥棒——消费读者诞生。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文学的社会功能如何发挥作用?这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读者消费阅读来实现。所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后文学时代,其各种文学样式的出现,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读者的精神需求。而经典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各种文学样式的转换改编且为各阶层的消费读者充分阅读消费,才会最大可能地实现其社会功能。而国内进行影视剧改编潜力研究的用户评论大数据也显示,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游戏、动漫等改编使得IP在社会价值、艺术品质及受众体验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其社会价值提升显著。


正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学的无限传播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持,比如媒体网络平台的出现,真正实现了众传媒体的深度融合,各媒体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融为一体。比如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网络短视频平台,就为全民参与自媒体文学短视频制作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8。文学生产、传播方式的互联网革命极大解放了文学生产力。


(二)无限传播的全民性与趋利性

无限传播是文学自身初始被动、后来主动融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努力。读者的这种消费驱动直接推动了文学概念自身的泛化、作者身份的消隐、文本作品娱乐风格的凸显。


无限传播,呈现出文学在当代知识经济浪潮中求存搏击的努力。这种努力是以传媒平台的丰富性来实现全民化无障碍“阅读”和“创作”,最大程度地拓展文学创作和施展功能的空间。通过无限传播,文学文本创作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性未完成状态,比如一个文学文本创作经由网络首发、结集出版,再到有声书演播或影视剧银幕搬演或者大型网络游戏改编的过程中,文本中的典型形象一般比较稳定,而文本样式通常处于变动不居状态,其读者受众群也在持续扩大,往往能做到投契各社会阶层全年龄段消费“读者”的审美爱好。然而无限传播的趋利性虽然意在最大量上扩展消费读者市场,然而无论无限传播在文学样式上如何花样翻新,在读者市场往往是单线赢利的,很难出现交叉叠加获利的情况。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层次的读者往往对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不同的青睐度。文化层次较高的、生活中闲暇较多的读者往往更喜欢追更网络文学,因为在他们看来,文字相较于图片、视频、音频等文学样式来说,应是最能够激发读者想象力的一种;而对文化层次稍低、工作又紧张忙碌的读者来说,平台短视频、有声电子书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种选择于他们而言通常就是起到一种纯粹的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的作用;对于可以安度晚年的老人来说,影视剧播、视听文学都是一种不错的消磨时光的方式;而于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少年而言,文学改编后的网络动漫、网游手游则是他们更喜欢选择参与的一种宣泄精力的方式。由此可见,无限传播所拓展出来的花样翻新的文学样式完全是在调研读者市场的基础上,为满足读者多层次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消费导向的趋利性是文学生产力改革的主动力。就同一部文学作品的各种改编文学样式而言,很难见到同一个读者积极为改编后的各种文学样式买单的情况。比如“原创党”会经常吐槽改编后的影视剧破坏了原著味道,这种吐糟涉及广泛,从改编后的剧情到演员的演技、长相、造型等等都会被挑剔。但是反过来,网络文学IP改编的影视剧上映经常会给网文原著阅读再掀一波热潮。比如猫腻的IP大剧《庆余年》上映期间,剧集热度和IP合谋联动,使得原著在起点读书的在线阅读人数和单数在线阅读收入都获得几十倍增长。


无限传播还具有自发的文学批评功能。新世纪文学的繁荣离不开传媒与文化产业的推动,一次性快餐式“亚文学”的大量出现是其必然的伴生物,这也尽可能满足了当今社会各层次人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无限传播在自发拓展文学样式时,必然对文学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不然即使改编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也无法从精神上满足各层次受众的需求,如此,网络文学的无限传播就初步肩负了文学批评的职责,将粗制滥造的泡沫文学通过阅读点击量统计就能轻易地过滤掉,这个过滤功能可是网络文学无限传播的自带利器。首先网络文学通过网络首发进入网络阅读市场,通过消费读者的点击率和付费,初步过滤粗滥作品,然后再通过作品上架、作者签约、联络出版等方式进一步筛选入VIP付费阅读;对于已完结的经典之作,则会通过各种改编的形式,与新式传媒手段合谋,以人们喜爱的文学样式运营出一部部经典之作,在最大限度拓展受众群的同时,也形成一条完整的网络文学IP商业价值产业链。从唐家三少的经典网络文学作品《斗罗大陆》来看,目前已经具有网络电子书、出版纸质书籍、斗罗网游手游、斗罗大陆影视剧、斗罗大陆动漫、斗罗大陆音频小说等等文学样式,在网络媒体间已经基本实现了无界融合,在社会各文化阶层受众中也做到了无限传播。


结论

在后文学时代,对文学发展史的书写,既要理清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承继,也要肯定新变元素给文学史带来的全新血液。要正视当下正发生的文学现状和文学实事,充分评估互联网给文学生产力带来的革新,在变动开放的网络性中,紧抓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这两大核心元素。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是互联网给文学生产插上的时代翅膀,也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发展的核心机制。无限传播为文学作品与消费读者之间搭起桥梁,也进一步地推动了作家写手的市场化。以往作家的传统严肃写作承载了太多的家国、社会责任,使得诸多文学爱好者对文学创作望而却步。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时代来临,电子写作、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传播使得网络写作成为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所以邵燕君认为互联网释放了我们时代的文学生产力。他对网络文学的概念作了解析,认为它“不是指一切在网络发表、传播的文学,而是在网络中生产的文学”9。这就明确了网络对于新世纪文学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工具和某种意义上的受众群体。也澄清了以往对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区分认知的系列误区,比如因网络文学首先畅行于大众文学领域,就轻视网络文学,将之贬为低俗文学;再比如因为网络文学作家初始青睐于书写虚拟想象类题材,就认为网络文学远离现实、缺乏社会属性。这些看法都是严重忽略新世纪文学发展现实的,将网络文学狭隘化的做法。


我们对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要正视互联网时代给文学带来的最新发展。首先,互联网革新了21世纪的文学生产力。文学的作者与文本、文本与读者、读者与作者间的关系都在互联网技术下发生了巨变。作者由传统的严肃作家向网络写手转变,很多潜在作者圆了作家梦,网络作者大军浩浩荡荡发展起来,电子打字的提速、靠大数据统计写作的便利均促使作者写作更迅速、更高产,这点也使得网络写手多为人所诟病,而“作家”称谓向“作者”再到“写手”的转变,也预示着作家个性的弱化,其符号性功能的增强。其次,文学生产决定文学消费,文学消费又反过来引导推动着文学生产。于是,在知识经济大潮中,文学领域出现这样一个事实:庞大的网络写作群体,每天诞生海量的文字,使得网络文学作品供应出现“供过于求”的商品过剩现象。供过于求必然引发市场的自发调控功能,消费读者在这种情况下,逐渐掌控文学市场的主动权,引导了一波网络文学题材创作的走势。最后,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下,“宅经济”崛起,也给网络文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最紧要的就是大批兼职作者加入网络创作大军,在签约作者中已经占比过半。而这些兼职作者的身份多种多样,有干部、大学教师、警察、国企员工等等。各行各业人员的参与打破了作者本来自由职业者的单一专业化,给网络文学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描摹现实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这也为网络文学园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血液。而现实题材的百花齐放也为网络文学接轨现实创造了可能。在行业自营、政府监管、市场调控下,网络文学的全媒体运营无限传播已经初步实现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这为满足全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


版权所有:编程辅导网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QQ:99515681 微信:codinghelp 电子信箱:99515681@qq.com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从网络整理而来,只供参考!如有版权问题可联系本站删除。 站长地图

python代写
微信客服:codinghelp